丽泰自动化服务热线189-2292-948118922929481
联系我们
联系人:韦工
热线:189-2292-9481
手机:18922929481
邮箱:81048432@qq.com
地址:深圳 公明上村莲塘工业城 A区15(261号);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智能变更从“人口红利”到“机器人红利”

时间:2023-02-03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457次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年末全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居民和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外国人)1411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2022年末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

              微信截图_20230203120116.jpg

  自1962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多位人口专家表示,中国人口下降是长期趋势,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


  两天后,1月19日,工信部等17部门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在去年年底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制定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的重要工作部署。


  可能很少有人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解读,但我们想说的是,这两件事是密切相关的。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将被“机器人红利”所取代,我们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器人时代。


  寻找消除人口红利下降的途径


  一个经济体的超常规发展,一定是有一些经济红利支撑的。


  所谓经济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发展优势,以及利用发展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主要是两个红利发挥了作用。一个是改革红利;首先是人口红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利益。人口红利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生育率快速下降,抚养子女和老人的负担相对较轻,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形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


  多位人口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人口呈现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大,人口供养相对较低的态势,形成了人口机会窗口。从1979年到2013年的30多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8%上升到2010年的73.75%。197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5.7亿,2013年峰值为10.06亿。人口机会窗口不一定会变成人口红利。好在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与改革开放的时间重叠,使得人口机会窗口迅速转化为人口红利,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后,中国人口机会窗口缩小,人口红利逐渐减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峰值10.06亿后缓慢下降,2020年降至9.68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峰值74.53%,随后在2020年降至68.55%。此时中国的总人口仍在增加,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在下降,更突出的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在逐渐减少。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6.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1.2个百分点,城镇化步伐放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直至枯竭时,出现了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劳动力成本上升通道打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下降周期。这是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人口的下降最终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人力储备资源的短缺会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其次,处于价值创造黄金时期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会降低,人口抚养比会逐渐上升。所谓人口抚养比,是指0至14岁及65岁以上人口总数与15至64岁人口总数之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从1982年的62.6%下降到2010年的34.2%,2020年又上升到45.9%,未来还会继续上升。再次,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社会老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加广泛的要求。当然,旧的经济红利消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关键是旧红利消失后能否找到新红利,这就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转型。


  发展机器人产业,形成新的红利。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它有一支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支撑。2012年至2015年,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珠三角、长三角出现“用工荒”,政府提出“以机代人”的思路,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一。2016年3月,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去年年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


  工信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持续编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主要立足点是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从技术突破、基础提升、优化供给、拓展应用、生态营造等多维度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规划和工作安排确实促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2016-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台增加到21.2万台,年均增长率为31%。2020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达到246个/万人,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今天我们主要想说的是,机器人的应用和产业的崛起,不仅关系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也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机器人,顾名思义,兼具机器和某个人或生物的属性,本质上是一种类人或外星智能机器。机器人的广泛使用,首先在很多场景下替代了人力资源,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人口下降过程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其次,作为一种智能机器,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经济活动的效率,广泛提高社会福利。再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为孩子的教育、陪伴、老人的照顾提供更多的实际帮助。总之,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以弥补我国人口下降这一特定时期年轻劳动力的不足,充分发挥机器人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效益,从而形成新的机器人红利。张开双臂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制造精巧的机器人曾经是人类古老的梦想。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记载,战国时期,一位名叫颜氏的工匠向周穆王赠送了——名“歌舞艺人”。提倡者低着头唱歌,举着手跳舞。颜氏打开引爆器,原来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油漆做成的。周穆王叹道:“人的聪明才智能和造物主一起工作吗?”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创造的木牛流马属于交通工具的“机器人”。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


  工业革命后,机器时代开启,各种机器竞相问世。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的自动半自动机械手,已经成为机器人的雏形。计算机诞生后,人工智能与机电一体化、传感器的结合,诞生了能够适应各种场景、承担复杂任务的机器人,机器人的发展真的越来越好。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从产业发展规划出发,将机器人产业分为三大类,即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可以说这三类机器人涵盖了绝大多数的任务场景。但根据机器人的外形,又可分为人形机器人和非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回归机器“人”的本来面目,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所谓人形机器人,就是外形和行为接近人的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相比,仿人机器人在人机情感交互和对非结构化场景的适应性方面具有优势。有专家认为,仿人机器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是1928-1973年,主要集中在仿人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行为驱动上,机器人不具备感知和决策的功能。1973-2013年为系统感知阶段,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从2013年开始是自主决策阶段,仿人机器人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更强。去年8月16日,小米科技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雷军在会上介绍了小米人形机器人——“小米铁大”。一个多月后,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马斯克推出了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他甚至说:记住2026年的这一天,你将拥有自己的擎天柱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开始步入大众的视线。


  仿人机器人技术体现了当代科技和制造业的精髓,主要涉及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高能量密度电池、语音识别、定位导航、复合材料等多项高端制造技术。它是当代制造技术皇冠上的宝石。任何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都是人工智能。因为机器人的本质是AI,即“基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自我迭代或改进的系统和机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决定了目前各种机器人的成长。这些年来,人工智能在很多方向都取得了突破。去年11月,0penAI公司开发的一款通用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了,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方面的新光芒。科技的曙光正在前进,引领着机器人大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到来。在新科技的塑造下,人形机器人可以从外观到行为向人类靠拢,展现良好的人机交互,展现更多的机器人技能,与人类一起参与社会化分工,被千家万户请入家庭。机器人终将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


服务热线:189-2292-9481 邮箱:81048432@qq.com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3641号  网站地图

地址:深圳 公明上村莲塘工业城 A区15(261号);

主营产品:桁架机械手—直线滑台模组—立柱码垛机—直角坐标机器人—智能立体库

联系人:韦工   电话:189-2292-9481  189-2292-9481   地址:深圳 公明上村莲塘工业城 A区15(261号);